李太生教授:建立艾滋病综合诊治体系 向“零艾滋”时代迈进
发布日期:2021-07-08 10:25 点击次数:

2020年12月1日,是第33个“世界艾滋病日”。虽然近些年我国政府、疾控中心、医疗单位以及民间组织纷纷加大了对艾滋病科学防治的宣传力度,广大人民群众依然谈“艾”色变,或多或少地会对艾滋病患者产生歧视,这种情况对于我国艾滋病防控工作的开展是非常不利的。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为了提高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本刊特邀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北京协和医院艾滋病诊疗中心主任李太生教授结合自身30多年的临床经验,就艾滋病的概况、艾滋病的防治现状以及防治工作中面临的问题、规范的诊疗策略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分享。


鸡尾酒疗法打开艾滋病患者的希望之门

艾滋病是由HIV引起的一种病死率极高的恶性传染病。目前HIV的传播途径比较明确,主要以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为主。其广泛存在于HIV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的体液中,其中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中病毒浓度最高。研究表明,HIV本身并不引发任何疾病,但在侵入人体后会感染并杀死免疫系统细胞,包括T细胞和巨噬细胞,从而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令感染者逐渐丧失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最终导致死亡。由于HIV的变异极其迅速,导致艾滋病目前还没有疫苗预防,也没有治愈的有效药物或方法,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公共卫生挑战之一。艾滋病虽然是不能治愈的,但目前可通过长期规范的治疗,有效延缓病情的进展,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

1981年,美国报道了全球首例艾滋病患者;1983年,首次分离出了HIV病毒;1996年,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博士首先提出并临床使用艾滋病“鸡尾酒疗法”,科学名称是“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该疗法是通过把蛋白酶抑制剂与多种抗病毒药物(3种或3种以上药物)联合使用,用以减少单一用药产生的抗药性,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的复制,从而延缓病程进展,延长患者长存期,提高生活质量。1997年,李教授与法国导师奥特朗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提出鸡尾酒疗法可逐步重建艾滋病患者损伤的免疫系统的理论。这一发现被认为在艾滋病的治疗中打开了希望之门,在艾滋病的研究历史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经过全球各国对鸡尾酒疗法20多年的临床研究工作,国内外专家已经达成共识,明确了鸡尾酒疗法的治疗目标是降低HIV感染相关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减少非艾滋病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使患者获得正常的期望寿命,提高生活质量;最大程度地抑制病毒复制,使病毒载量降低至检测下限并减少病毒变异;重建或者改善免疫功能;减少异常的免疫激活;减少HIV的传播、预防母婴传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