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25)大会纪要
—以微创、远程与精准为导向的泌尿外科新纪元
发布日期:2025-03-31 08:40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点击次数:

一、引言:技术革新与医学人文并进,泌尿外科步入转型关键期

2025321日至24日,第40届欧洲泌尿外科学会年会(EAU25)于西班牙马德里隆重举行。作为全球泌尿学领域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国际学术盛会之一,本次大会吸引了来自全球近百个国家的上万名专家学者、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和产业代表参会。大会期间,设置了30余场专题全体会议(Plenary Sessions)与专题论坛(Thematic Sessions),内容涵盖泌尿系肿瘤、前列腺疾病、结石病、功能性疾病、微创与机器人手术、术后康复、远程医疗、人工智能、大数据、患者参与等多个前沿议题,展现了泌尿外科领域日益精细化、智能化、以患者为中心的发展趋势。

本届大会的主题可概括为三个关键词:创新(Innovation)、可及性(Affordability)、融合(Integration)。一方面,微创技术、生物标志物、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不断突破传统医学边界,提升诊疗效率和准确性;另一方面,欧洲各国医疗系统普遍面临老龄化人口增长与资源紧张的双重压力,如何实现“有价值的医疗”(value-based healthcare)成为政策制定者、临床医生与产业界的共同课题。值得特别关注的是,本届大会特别强调“围手术期管理与远程监测的转型”、“良性前列腺增生治疗路径的重塑”、以及“精准生物标志物引导下的个体化医疗”这三大方向,呈现出泌尿外科正从“手术为中心”逐步迈向“连续照护链条为核心”的转型趋势。这种转型不仅体现在技术应用层面,更深入到医学服务理念与实践范式之中。通过对EAU25大会中关键议题与研究成果的提炼与总结,本文拟呈现出泌尿外科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转型脉络与发展方向,助力国内学界把握国际趋势、拓展临床视野、促进多学科协作与本土实践融合。

二、围手术期管理的革新:可穿戴设备与远程监测驱动术后照护转型

1. 术后并发症:被忽视的“隐性流行病”

EAU25大会最后一日上午的全体会议中,“患者旅程(Patient Journey)”成为主线议题。伦敦大学学院医院(UCLH)泌尿外科专家Prof. John Kelly以《术后并发症的经济与临床重负》为题,直指当前围手术期管理中的一大难题——术后并发症频发,已成为医疗系统的“隐性流行病”。以膀胱癌为例,研究显示,约有20%的膀胱切除术(radical cystectomy)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术后并发症,其中多达70%的并发症患者需要再度住院[1]。术后两年内,这些患者的医疗资源使用天数较术前提升近39%,包括门诊复诊、再住院、急诊转诊、康复治疗等环节,显著增加了医疗支出与患者家庭负担。Prof. Kelly指出,这些“二次成本”往往被忽视,却是真正影响医疗系统效率与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节点。如何通过“早期识别+远程管理”来减少并发症发生、提前干预异常状况、延长居家康复时间,已成为当前泌尿外科乃至整个外科领域的转型目标。

2. 智能传感T恤:助力术后早出院与居家康复

在应对这一挑战的技术创新中,意大利罗马大学Sapienza医学院Antonio L. Pastore教授团队提出了颇具实用性的解决方案——基于可穿戴设备的术后连续监测系统,并在EAU25大会上公布了其前瞻性研究结果。研究团队联合远程监测技术公司LETs Webearable Solutions,开发了一款轻便型感应T恤。该T恤嵌入多种传感器,可连续监测患者的心电图(ECG)、呼吸频率、心率、体温、血氧饱和度、血压及血糖等参数,数据实时上传至专属APP与云端平台,由医生团队远程监管。在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中,70名接受机器人辅助泌尿肿瘤手术(如膀胱或前列腺切除术)的患者被分为“常规组”与“穿戴组”。对照组在术后常规35天出院,而“穿戴组”患者于术后第24天即可提前出院,并在家中佩戴感应T恤,每天三个时间段(710时、1417时、1922时)进行远程生理监测,平均远程康复期为13.5天。结果显示,“穿戴组”的早期再入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 vs. 26%)。更重要的是,5名患者在术后康复初期出现心律不齐或电解质紊乱,均通过设备预警实现了早期干预,避免了严重后果的发生。患者反馈方面,90%的“穿戴组”参与者表示设备“令人安心”,87%认为远程康复模式“有效、值得推荐”。尽管10%的患者在操作初期遇到困扰,但经过简要培训后,大多数可独立完成每日操作,显现出老年患者对数字健康的接受度正在快速提升。

3. 运动“处方”:术前预康复与术后延续照护的新抓手

围手术期管理不仅限于术后,更应贯穿整个“诊断-治疗-康复”全过程。在本次大会中,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的Dr. Sarah Psutka则聚焦于术前“预康复”(Prehabilitation)的策略优化[2, 3]。她指出,现有研究证实,术前身体状况越好,术后恢复速度越快、并发症发生率越低。但现实中,医生对患者的运动建议往往笼统,“多走动”“多锻炼”是常见建议,却缺乏执行标准。Dr. Psutka团队提出了“运动处方”概念,即将术前锻炼视为一项正式医疗干预,以“剂量—频率—副作用”三要素结构予以规范。具体而言,处方中需标明每周锻炼天数、单次运动时间、运动类型(如步行、轻负重)、强度指标(如心率区间),并附以禁忌提示与预警信号,确保患者安全执行。她还展示了“数字运动处方”试点项目,在患者家中安装运动追踪器,并通过手机应用与医生远程互动。当检测到患者运动量不足时,系统将发出“温和提醒”;如遇生理数据异常,医生则可远程介入。这种“随访+激励”模式显著提升了患者依从性。Dr. Psutka特别强调:“很多医生认为老年人不懂技术,不愿使用数字工具。但数据显示,美国60岁以上人群中,超过85%拥有智能设备,并愿意通过应用参与远程管理。”

4. 不盲目追求“高强度”,更应“摘低垂果实”

在围绕“围手术期运动管理”的讨论环节中,来自德国曼海姆的Dr. Karl-Friedrich Kowalewski补充指出:对泌尿肿瘤术后患者而言,康复计划不能“拔高”目标,而应关注“可行性”[4, 5]。他提出“低垂果实(low-hanging fruit)策略”,即先帮助患者完成最基础的日常活动能力恢复,如:独立上下床、步行至厨房、维持营养摄入等,这些功能的恢复比跑步或健身更具现实意义,也更容易实现患者的自我效能感。通过医生的指导、患者的主动参与和可穿戴设备的远程协助,泌尿外科围手术期管理正在从“医院中心”走向“家庭为本”,从“突发应对”迈向“主动预警”,开启了以“连续照护、数据支持、患者参与”为特征的新时代。

三、微创治疗重塑路径:MISTs驱动BPH治疗“前移化”与“个体化”

1. BPH负担加剧,传统药物疗效与依从性问题凸显

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BPH)是影响中老年男性健康的常见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 LUTS),如排尿迟缓、夜尿频繁、尿流变弱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EAU25大会指出,BPH的全球患病负担正在迅速上升。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Dr. Dean Elterman在其主旨演讲《微创治疗(MISTs)在BPO管理中的角色》中指出,根据全球疾病负担数据(GBD),2019年全球40岁以上男性中约有9400万名BPH患者,较20年前几乎翻倍[6, 7]。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这一数字仍将持续增长。然而,当前一线治疗仍以药物为主,包括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和5α-还原酶抑制剂(如非那雄胺)。但多项研究表明,该类药物治疗在缓解症状方面存在疗效不稳定、起效时间慢(5ARI类起效需36个月)、不良反应多(如性功能减退、乳房胀痛等)等问题。Dr. Elterman展示的数据指出,仅约50%的药物治疗患者对疗效表示满意,且高达48%的患者在用药3个月后症状无临床显著改善。药物相关副作用进一步影响患者依从性,导致BPH治疗出现“治疗中断-症状复发-进一步进展”的恶性循环。这一现实呼唤更安全、高效、可接受度更高的治疗路径,也促使微创手术治疗(Minimally Invasive Surgical Treatments, MISTs)在BPH领域迅速崛起。

2. 微创治疗(MISTs)多点开花:疗效、安全性与保性功能兼顾

Dr. Elterman在演讲中系统回顾了目前在欧美获得批准的四种主要MISTs治疗方式,分别是:Rezum(水蒸气热疗):通过向前列腺组织注入高温水蒸气造成组织坏死,从而缓解梗阻;UroLift(前列腺尿道吊带术):使用钛金属吊带将增生的前列腺组织向外牵拉,恢复尿道通畅;TPLA(经尿道激光消融术):采用光纤激光经尿道照射增生组织,实现组织气化或凝固;iTIND(可移除性前列腺内支架):通过在尿道中短期放置形状记忆合金支架,形成持久通道。这些MISTs治疗方式具有如下共同优势:无需住院,恢复时间短在局部麻醉或镇静下完成;对性功能影响极小;适合对传统手术畏惧或合并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8-10]Elterman博士援引Sachin Malde等人在《European Urology》发表的多中心调查研究结果指出:在参与者中,93%的男性表示更倾向选择“无性功能副作用”的治疗方式,而不只是单纯追求“BPO治愈”。他同时展示了各项MISTs对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与最大尿流率(Qmax)的改善曲线,显示大多数技术均可在治疗后13个月内实现快速缓解,并维持1年以上疗效,满足“早期疗效+低副反应”的双重需求。此外,新一代器械如Optilume BPH药物涂层球囊导管也即将在欧美获批上市,结合球囊扩张与药物缓释原理,有望进一步丰富MISTs治疗路径[11]

3. 治疗“前移化”:First-line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FIT)模式引发关注

相比以往“药物失败后再考虑微创手术”的传统路径,Dr. EltermanEAU25大会上提出了全新的BPH管理理念:First-line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FIT),即“将微创介入作为首选治疗”的模式[12]FIT模式的核心理念包括:及早干预可延缓病情进展,改善下尿路症状,降低膀胱功能损伤风险;减少长期药物副作用与依从性问题;保留性功能与生活质量,特别适用于年轻或活跃男性群体;降低后期需要开放手术或更激进治疗的可能性。他指出,“当前不少BPH患者处于‘等待观察—药物治疗—耐受下降—再次等待’的循环中,结果导致病情进展更快、治疗窗口错失。”而FIT模式则强调“主动、前移、匹配患者个体偏好”的策略。Elterman团队近期在《Journal of Endourology》发表的相关研究中也展示了FIT在多种人群中的适配性与初步疗效,受到业内广泛关注,被认为可能引领BPH治疗“路径重构”的新阶段。

4. 个体化决策成趋势:不仅仅是“治愈”,而是“管理”

Dr. Elterman总结道:“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追求‘BPH彻底治愈’,多数人其实更关注‘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提升+副作用可控’的综合效益。”他呼吁临床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更多倾听患者声音,将其偏好纳入决策框架,实现“共享决策”(shared decision-making[13]。当前欧美各大指南也逐步将“患者偏好”纳入治疗选择的关键指标之一。例如,EAU指南2024年更新中已建议:在无绝对手术指征的BPH患者中,MISTs可作为一线治疗方式与药物并列推荐。中国当前BPH患者数量庞大,且医疗资源分布不均。MISTs技术门槛低、可在基层医院开展,若能与“远程评估+日间手术+数字随访”体系整合,有望大幅提升治疗普及率,改善中老年男性下尿路症状治疗现状。

四、精准生物标志物:泌尿肿瘤随访与个体化治疗的前沿力量

随着精准医学理念的深入发展,泌尿外科领域对于“生物标志物”在诊断、随访、疗效预测和治疗决策中的应用正呈现爆发式增长。在本次EAU25大会中,多项关于尿液GAGome谱分析、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DDR基因状态评估、影像组学与人工智能融合的研究成果重磅亮相,充分展示了“从组织到液体,从影像到分子”的多维整合式生物标志物系统在泌尿肿瘤管理中的变革潜力。

1. 尿液GAGome检测:术后复发监测的“无创替代方案”

EAU25大会发布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AUR87A国际多中心研究,引发广泛关注。该研究聚焦于术后清晰细胞型肾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 ccRCC)复发风险评估,提出通过尿液中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 GAG)谱分析,即“GAGome评分”,作为复发早期指示指标,有望替代部分传统影像学检查,优化随访策略[14, 15]。研究纳入来自欧盟、英国、美国和加拿大共23家中心的134ccRCC术后患者,所有患者肿瘤局限于肾脏内,接受根治性手术(多数为肾脏全切)。术后随访过程中,所有患者继续接受常规CT扫描,同时每3个月进行一次尿液GAGome检测,利用质谱技术生成0-100的评分。在最长18个月随访中,约15%的患者出现复发。研究结果表明:若以12分为GAGome阈值,灵敏度达到90%,即能识别90%的复发病例;阴性预测值高达97%,即GAGome评分≤12的患者有97%的可能性无复发;阳性预测值为26%,提示GAGome评分升高需进一步影像学确认。

瑞典隆德大学Saeed Dabestani教授指出,尽管CT仍是标准手段,但常规CT可能发现无法确定性质的小病灶,增加患者焦虑与医疗资源负担。而GAGome检测如作为“前筛查工具”,有望将CT扫描频率“安全减少一半”,特别适用于复发低风险人群或影像结果不明确的情况。该研究所使用的GAGome检测由瑞典公司Elypta开发,目前尚未获得临床诊断使用批准,但第二阶段队列研究正在接近完成,预计将在年底前发布验证数据。中国作为肾癌高发国家,术后影像学复查依赖度高,频率密集(常规612个月一次CT),若GAGome检测获批,将在节省影像资源、降低患者辐射暴露与经济负担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2. 循环肿瘤DNActDNA):引领“无创诊断-降阶治疗-动态监测”新模式

在“膀胱癌治疗减量中的ctDNA作用”专题讲座中,来自美国Mt. Sinai医院的Dr. John Sfakianos展示了ctDNA在膀胱癌围手术期治疗中的多个关键应用场景[16, 17]。他指出,ctDNA是一种来源于肿瘤细胞的游离DNA,能够通过血液或尿液样本“无创获取”,并具有以下几大优势:早期预测术后病理分型与预后;辅助评估新辅助化疗(NAC)或免疫治疗(IO)的治疗反应;术后动态监测复发风险,实现“个体化随访”;潜在用于“治疗降阶”评估,即决定是否可省略高强度治疗。研究团队通过膀胱肿瘤经尿道切除术(TURBT)获取的组织标本,提取患者术前ctDNA,并与术后最终病理结果进行比对,发现ctDNA阳性患者普遍存在更高的肿瘤负荷、更差的组织学分级,且预后显著不良。与此同时,ctDNA水平在化疗或免疫治疗后若下降,提示“治疗应答”良好,可考虑缩短治疗周期或调整强度。Sfakianos博士强调:“ctDNA是一个高度敏感的预测工具,甚至能在传统影像或膀胱镜尚未发现复发迹象前,提前23个月预警。”这意味着,在未来的肿瘤管理路径中,ctDNA将成为“影像-病理之间”的桥梁,是指导治疗节奏的“动态指南针”。这一理念在肾癌、前列腺癌等其他泌尿系肿瘤中亦在探索中。例如,前列腺癌患者在术前接受新型雄激素抑制剂(ARPI+化疗联合治疗后,其ctDNA水平变化可预测“微小残留病灶(MRD)”的存在,影响术后是否追加辅助治疗。

3. DDR基因状态与膀胱保留策略:基因指导治疗的另一维度

来自Dana-Farber癌症中心的Prof. Kent Mouw则聚焦于DNA损伤修复(DDR)通路基因突变对膀胱癌新辅助化疗应答率与膀胱保留可能性的影响[18]。他指出,已有研究表明,在接受新辅助化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患者中,存在DDR基因突变(如ATMERCC2BRCA1/2)的患者,其病理完全缓解率(pCR)显著更高,复发率更低。这一发现推动“膀胱保留(bladder-sparing)治疗策略”的重新评估。当前,临床普遍对“是否完全应答”缺乏足够信心,担心遗漏残余病灶,导致肿瘤进展。Mouw教授指出,通过DDR状态+ctDNA动态+mpMRI+TURBT残余组织分析的多模态标志物系统,可提升膀胱保留方案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正在开展的RETAIN-2Alliance试验正尝试构建完整的“无手术路径”验证系统,以DDRctDNA为基础,探索无创诊疗的新边界,推动MIBC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存双重改善。

4. 从“发现”到“临床转化”:标志物走向落地需跨越的障碍

尽管上述多个研究已显现出生物标志物的巨大潜力,但在“Biomarker Discovery: From Bench to Bedside”的讲座中,丹麦Aarhus大学的Prof. Lars Dyrskjøt提醒:从实验室发现到临床转化依然路途漫长。他总结出影响标志物落地的四大障碍:生物学复杂性(不同组织、阶段间异质性);技术稳定性(检测手段、重复性、灵敏度);临床验证需求(前瞻性多中心、长期随访);监管路径不清(缺乏统一评估框架与审批机制)。为应对这些挑战,Dyrskjøt教授呼吁构建全球性协作平台,推进跨学科合作(临床-实验-AI)、公共与私营部门协同、真实世界数据应用,以及早期与监管机构对话,推动标准化流程建设。他特别提及泌尿肿瘤领域应“避免重复建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平台,如IMIEORTCNCI框架,走出“单中心封闭-无法推广”的困局。

五、医疗资源与科技创新的平衡:欧洲卫生系统的现实挑战

1. 创新“提速”与资源“滞后”的结构性张力

EAU25大会的闭幕全体会议“泌尿外科创新技术:可及性与收益的博弈”中,来自荷兰的Prof. Joost Boormans和意大利的Dr. Gianluca Giannarini共同主持了题为“Novel technologies in urology: Affordability vs. benefits”的深度讨论,邀请多位专家就当前新技术快速推进与欧洲医疗资源紧张之间的矛盾展开交流。来自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生物系统与卫生经济研究所的Dr. Montserrat Daban在其报告《危险组合:人口老龄化、高昂治疗选择与医疗资源紧缺》中指出,欧洲大多数国家正经历三重结构性挑战:1.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欧盟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人口为4.49亿,预计2026年达到峰值4.53亿后增长放缓,但65岁以上人群比例将持续上升。到2050年,部分成员国的“老年抚养比”将翻倍,严重压缩劳动力与税基;2.治疗手段快速扩张,成本水涨船高。以泌尿外科为例,机器人手术、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检测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尽管疗效提升明显,但支出急剧攀升;3.公共医疗资源分布极度不均。医疗工作者密度在欧盟国家间可相差五倍以上。以西班牙为例,其医疗支出与税收紧密相关,地方政治格局也影响医保政策执行,使得健康公平性成为严峻挑战。她强调,在科技飞速进步的背景下,医疗系统承受着“高期待—低预算”的制度性张力,迫切需要制定科学的资源配置与成本控制机制,否则“高技术成果”将止步于“实验室”或“高收入中心”,无法实现全民可及的初衷。

2. 数字健康平台与AI:促进共享与成本优化的工具

在应对上述问题的策略中,数字健康被广泛提及。Dr. Daban分享了欧洲委员会近期启动的数字健康项目“Active and Healthy Living in the Digital World”,该平台旨在连接公民、研究者、医疗提供者、政策制定者和技术企业,共同构建数字健康生态系统,推动“健康老龄化”、“远程照护”、“预防优先”的现代健康理念[19, 20]。在数字转型工具中,她重点介绍了由WHO欧洲区与北美30余国共同推进的“Health Reform Tracker”(健康改革追踪器)。这一平台整合各国医疗政策、改革方案、预算流向和患者反馈,为研究人员和政府提供实证依据,推进政策透明度与绩效可视化。此外,人工智能在医疗资源优化中的角色愈发关键。多个国家已尝试利用AI算法进行住院风险预测、术后并发症预警、药物使用路径规划等,初步实现“精准支付+智能监管”的双向控制。她指出,AI与数字工具的最大优势在于:并非完全替代人力资源,而是解放重复性劳动,提高效率与质量,为医疗人力密度不足的国家提供“倍增器”效应。

3. 成本效益分析:推动“有价值的医疗”落地的关键工具

在随后由奥地利的健康经济学家Prof. David DAndrea主讲的专题《如何评估泌尿科干预的成本效益》中,他系统介绍了国际通行的成本效益评估工具——以QALY为核心的分析模型[21]QALY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质量调整生命年)是一个同时考虑“生存时间”和“健康质量”的复合指标,用以衡量某项治疗是否“值得”,即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所获得的“额外高质量生命时间”。具体流程如下:先对治疗方案的健康效益进行建模,计算其带来的QALY增量;再对治疗成本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药品、住院、检查、复发处理等);最后,计算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即:ICER = (治疗A成本 - 治疗B成本) / (治疗A QALY - 治疗B QALY)该值与国家设定的“支付意愿阈值”(willingness-to-pay threshold)进行比对,判断是否具有成本效益。欧洲不同国家该阈值不一,从2万欧元(部分东欧国家)至5万欧元(英、德、瑞典等)不等。DAndrea教授提出了四个关键建议:疗效、成本与生活质量需共同考量,而非仅盯疗效;成本效益分析应辅助临床决策,不能替代个体判断;将临床试验数据与真实世界数据结合,提高分析的可推广性;警惕数据不确定性与偏倚传播,确保分析基于真实场景与动态更新。他强调,未来泌尿外科的新技术评估不应停留在“安全性+疗效”层面,更应纳入“成本+资源占用+患者体验”维度,实现“value-based urology”(价值导向型泌尿外科)的转型。

4. 启示与展望:中国实践的对照与借鉴

虽然欧洲医疗体系多为“政府主导、全民医保”模式,与我国有所差异,但其在老龄化应对、数字健康拓展与资源公平调配方面的经验,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中国目前同样面临老年男性BPH、膀胱癌、肾癌等泌尿系统疾病高发问题,而基层泌尿外科诊疗能力不足、优质资源向大城市集中、医保覆盖差异大等问题,亟需政策支持与技术工具协同应对。在当前“以医保为抓手”的医改格局下,如何建立科学的成本效益评价体系,决定新技术是否纳入医保;如何推动AI与远程监测在县域医疗落地,决定“技术平权”的可行性;如何通过数据共享平台优化区域协同,决定医联体、医共体等改革的效率。EAU25提供了一个重要信号:泌尿外科的未来,不只是高精尖技术的竞争,更是系统性整合与制度适应能力的竞赛。

六、总结与展望:泌尿外科的未来正在加速到来

历时四天的EAU25大会,不仅是一场全球泌尿外科精英的思想盛会,更是一扇观察未来医疗图景的重要窗口。从机器人手术、微创介入、液体活检,到可穿戴设备、数字健康、人工智能辅助决策,泌尿外科正经历一场从技术到理念、从局部到全局的系统性转型。

•  围手术期管理正从“医院中心”走向“居家延续”:感应T恤、远程心电监测、运动处方等工具的实践表明,出院并不意味 着医疗的终止,而是另一阶段的开始。医生与患者的关系也从“一次性治疗关系”转变为“连续互动的健康伙伴”。预康复、术后康复与并发症预警一体化,不仅改善了患者体验,也减轻了医疗系统负担。

•  BPH等慢性泌尿疾病的治疗路径正在“前移+微创+个体化”:MISTs的全面发展不仅提升了症状缓解的及时性,更满足了男性患者对性功能保留和生活质量的更高要求。FIT模式挑战了传统治疗阶梯,将“早干预”与“少副作用”结合,为慢病管理树立新范式。治疗不再是“硬性规定”,而是一种“共同选择”。

•  生物标志物重构了肿瘤管理的逻辑框架:从GAGomectDNA,从DDR基因突变到影像组学,精准化、无创化、动态化的标志物系统正在迅速成熟。它们不仅辅助诊断,更指导治疗强度、预测疗效、决定随访频率,推动从“固定疗程”向“个性化方案”过渡。这也倒逼临床研究设计更加贴近真实世界,以推动科研成果真正落地。

•  医疗系统自身也需要“精准改革”:面对老龄化人口与资源有限的双重压力,如何以“技术为工具、政策为引擎、患者为中心”推动可持续医疗,是所有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EAU25通过展示欧洲在成本效益评估、数字健康生态构建、AI辅助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探索,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清晰参照。

•  泌尿外科也在重塑“医生—患者”关系的内涵:从Patient Day的“共享决策”对话,到远程监测中“患者主动报告”的实践,再到筛查策略中对不同种族、性别、文化差异的重视,EAU25传递出明确信号:技术再先进,若缺乏患者参与与人文关怀,医疗将失去方向。

回顾整个大会,一个共识日益清晰:泌尿外科的未来不止于“更先进”,而应是“更智慧、更温和、更公平”。先进技术不是终点,而是让治疗更加个性化、更贴近患者需求的手段;大数据、AI不是冰冷的算法,而是推动“每一个人都能被看见”的希望;改革不是为了节约资源,而是为了实现“每一个患者都值得最好的治疗”。EAU25已落幕,但新时代泌尿外科的新征程,才刚刚开始。


参考文献

[1] Dixon S, Hill H, Flight L, et al. Cost-Effectiveness of Robot-Assisted Radical Cystectomy vs Open Radical  Cystectomy for Patients With Bladder Cancer[J]. JAMA Netw Open,2023,6(6):e2317255.

[2] Psutka S P. Prehabilitation: A multidimensional adjunct to comprehensive personalized  oncologic care. But, can we make it pragmatic?[J]. Eur Urol Focus,2024,10(1):1-3.

[3] Briggs L G, Parke S C, Beck K L, et al. Prehabilitative/rehabilitative exercise, nutrition, and psychological support for  bladder cancer: A scoping review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J]. Cancer,2025,131(1):e35608.

[4] Checcucci E, Veccia A, Puliatti S, et al. Metaverse in surgery - origins and future potential[J]. Nat Rev Urol,2024.

[5] Geissler M E, Bereuter J P, Geissler R B, et al. Comparison of distance versus in-person laparoscopy training using a low-cost  laparoscopy simulator-a randomized controlled multi-center trial[J]. Surg Endosc,2024,38(11):6527-6540.

[6] Elterman D, Kaplan S A. Reimagining Male 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 Due to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Treatment: A New Approach to First-line Interventional Therapy[J]. Eur Urol Focus,2025.

[7] Nguyen A V, Moustafa M, Nguyen D D, et al. Absence of Race/Ethnicity Reporting in Clinical Trials of True Minimally Invasive  Surgical Therapies for the Treatment of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J]. Urology,2025,196:300-308.

[8] Lama J, Winograd J, Codelia-Anjum A, et al. Recent Advancements in Prostate Catheters and Stents for Management of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J]. Curr Urol Rep,2024,26(1):9.

[9] Hamouda A, Ibrahim A, Corsi N, et al. Use of the Schelin Catheter for transurethral intraprostatic anesthesia prior to  Rezum treatment[J]. Can J Urol,2024,31(1):11802-11808.

[10] Raizenne B L, Zheng X, Oumedjbeur K, et al. Prostatic artery embolization compared to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  and prostatic urethral lift: a real-world population-based study[J]. World J Urol,2023,41(1):179-188.

[11] Kaplan S A, Moss J L, Freedman S J. Two-year long-term follow-up of treatment with the Optilume BPH catheter system  i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for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The PINNACLE  Study)[J]. Prostate Cancer Prostatic Dis,2024,27(3):531-536.

[12] Rojanasarot S, Cutone B, Durand K, et al. Patients' Perspectives on Attributes While Choosing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for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Procedures: Experience from Men Undergoing Water  Vapor Thermal Therapy[J]. J Endourol,2023,37(5):575-580.

[13] Bouhadana D, Nguyen D D, Schwarcz J, et al. Development of a patient decision aid for the surgical management of 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 secondary to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J]. BJU Int,2021,127(1):131-135.

[14] Gatto F, Dabestani S, Bratulic S, et al. Plasma and Urine Free Glycosaminoglycans as Monitoring Biomarkers in  Non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Eur Urol Open Sci,2022,42:30-39.

[15] Gatto F, Bratulic S, Jonasch E, et al. Plasma and Urine Free Glycosaminoglycans as Monitoring and Predictive Biomarkers  in 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JCO Precis Oncol,2023,7:e2200361.

[16] Ben-David R, Lidagoster S, Geduldig J, et al. Undetectable pre-radical cystectomy circulating tumour DNA status predicts  improved oncological outcomes[J]. BJU Int,2025,135(3):473-480.

[17] Ben-David R, Lidagoster S, Geduldig J, et al. The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circulating tumor DNA in patients with positive  lymph node disease after robotic-assisted radical cystectomy: A contemporary  analysis[J]. Urol Oncol,2025,43(1):66-69.

[18] D'Andrea V D, Magnani C J, Ernandez J, et al. Impact of DNA Repair Deficiency in the Evolving Treatment Landscape of Bladder  Cancer[J]. Curr Urol Rep,2024,26(1):12.

[19] Changing life expectancy in European countries 1990-2021: a subanalysis of causes  and risk factor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21[J]. Lancet Public Health,2025,10(3):e172-e188.

[20] Hawkes R E, Marsden A M, Cotterill S, et al. Exposure to behaviour change techniques and self-management tasks in a  nationally-implemented digital intervention for type 2 diabetes self-management:  Analysis of usage data[J]. Soc Sci Med,2025,370:117858.

[21] D'Andrea D, Mostafid H, Gontero P, et al. Unmet Need in 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 Failing Bacillus Calmette-Guerin  Therap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e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Bladder Cancer Group[J]. Eur Urol Oncol,2025,8(1):216-229.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