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欧洲泌尿外科年会(EAU25)尿路修复重建专题荟萃 | |||||
|
|||||
近日,全球泌尿外科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之一——2025年欧洲泌尿外科年会(EAU25)在马德里国际会议中心圆满落幕。本届年会特设“尿路修复与重建”专题论坛,吸引了来自110多个国家的15000余名专家,围绕复杂尿路损伤修复、功能重建及技术创新展开深度探讨,多项突破性进展为临床实践指明方向。尿路修复与重建领域正加速向精准化、微创化和生物整合方向迈进。通过本次参会,进一步明确了以技术创新提升复杂病例疗效,以多中心研究推动临床证据升级的进程。推动了尿路修复从“解剖重建”到“功能重建”的跨越。
尿路修复重建 | 后尿道的修复重建 在“Lower urinary tract reconstruction: Nothing is impossible”环节中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的傅强教授进行了题为“A clinical analysis of the treatment of long-segment complex posterior urethral stricture through urethral transposition via the perineal pathway around the penile corpus spongiosum”的研究汇报。该研究探讨了经会阴联合耻骨下缘切除径路,远心端尿道转位绕一侧阴茎海绵体外侧术式在长段复杂性后尿道狭窄的修复重建中的应用。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6年5月至2023年6月间接受经会阴尿道转位阴茎海绵体侧绕术式治疗的37例长段复杂性后尿道狭窄患者的临床数据。34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41个月,另有3例患者失访。31例患者术后排尿通畅;3例患者出现尿道狭窄复发,均涉及吻合口狭窄;2例患者再次接受尿道修复手术成功。该研究发现,经会阴尿道转位阴茎海绵体侧绕术式对长段复杂性后尿道狭窄进行修复,成功率高;相比经腹会阴联合径路术式,创伤更小,且能有效避免阴茎海绵体的折叠弯曲,对年轻患者、尤其儿童来说,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式。 来自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Hamburg-Eppendorf的Robert J. Schulz博士进行了题为“Transperineal reanastomosis for persistent vesicourethral stenosis after prostatectomy: Extended follow-up and patient-reported outcomes”的研究汇报。膀胱尿道吻合口狭窄(VUAS)是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常见晚期并发症,该研究回顾性评估了2009年至2023年间接受开放性经会阴膀胱尿道重新吻合术的VUAS患者。在46例患者中,39例(85%)接受了开放性前列腺切除术,7例(15%)接受了机器人辅助前列腺切除术。从前列腺切除术到重新吻合术的中位时间为23个月。术后两年无复治率为91%,五年为88%;在中位随访时间为80个月时,6例患者(13%)需要再次干预。该研究表明,开放性经会阴重新吻合术是治疗难治性VUAS的一种可行的选择,该方法展现出良好的长期结果和患者体验。 来自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Hamburg-Eppendorf的Navid Roessler博士教授进行了一项题为“Long-term patient-reported outcomes of bulboprostatic anastomotic urethroplasty for posterior pelvic fracture urethral injuries: 10-year experience from a reconstructive referral center”的研究汇报。球部前列腺吻合尿道成形术(BPA)是治疗骨盆骨折尿道损伤(PFUI)的推荐金标准,但长期的患者报告结果(PROMs)的数据较为稀缺。这项回顾性研究纳入了2014-2024年间接受BPA的70名男性患者。从创伤到BPA的中位时间为12个月。手术经会阴进行,中位手术时间为78分钟;93%的患者需要阴茎海绵体劈开以实现无张力吻合。该研究的中位随访时间为53个月,无复治率在两年为87%,五年为84%。USS PROM六项下尿路症状评分(参考范围0-24)中位数为6,ICIQ-UI SF(参考范围0-21)为7,IIEF-EF评分(参考范围1-30)中位数为8,MSHQ-Ej评分(参考范围1-35)中位数为24(16-31),ICIQ-S结果评分(参考范围0-24)中位数为21,ICIQ-S满意度评分(参考范围0-10)为中位数9,决策后悔量表(参考范围0-100)为中位数0。研究结果表明,经会阴BPA提供了长期的无复治率和高患者满意度。几乎所有的患者都会再次选择该手术,这进一步强调了BPA作为PFUI重建金标准的重要作用。
尿路修复重建 | 瘘道的修复 在“Lower urinary tract reconstruction: Nothing is impossible”环节中来自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Hamburg-Eppendorf的Wagner M.C教授进行了题为“Long-term patient-reported outcomes following urorectal fistula repair post-prostate cancer treatment”的研究汇报,在该研究中选取了29例患者,中位年龄68岁,41%曾接受二次修复,17%有盆腔放疗史。尿道直肠瘘(URF)修复手术中位时长为90分钟,90%采用经会阴入路。长期疗效研究上中位随访50-58个月,5年无瘘口复发率和无再干预率分别达96%和75%。而症状改善方面患者术后排尿症状(LUTS评分中位4/24)、尿失禁(ICIQ-UI评分11/21)及肛门失禁(Wexner评分3/20)均呈中低负担,治疗满意度较高(ICQ满意度评分21/24,单项满意度9/10)。该研究 采用回顾性设计,评估2014-2024年间开放性URF修复病例,结合客观指标(复发率、再干预率)与标准化患者报告结局(PROMs),生存分析使用Kaplan-Meier法,中位随访时间达71个月 为URF修复手术的长期有效性提供了证据支持,提示开放性修复(尤其经会阴入路)可能作为URF治疗的可靠选择,但需注意样本量较小可能限制结论外推性。 来自All India Institute of Medical Sciences New Delhi的Aggarwal V教授进行了题为“Disease characteristics, treatments and complications of vesicovaginal fistula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的研究汇报,在该研究中总结了膀胱阴道瘘(VVF)的流行病学转变及治疗效果对比。发展中国家传统上以产科因素(如产道阻塞)为VVF主因,但现代因产科护理进步及妇科手术普及,医源性因素(如子宫切除/剖宫产)占比上升。研究比较了产科性与医源性VVF的疾病特征、治疗差异及术后结局。共回顾性分析2011.4-2024.4期间接受VVF修复的118例患者,排除数据缺失者。 在第1组(产科性)中共24例(20.3%),因产程延长或阻塞导致。在第2组(医源性)中共94例(79.6%),因手术并发症导致。年龄、瘘管特征、修复方式、并发症及术后尿功能障碍均为评估指标,研究发现人口学差异方面产科组患者更年轻(34.4岁 vs. 37.9岁,P=0.04),瘘管出现时间更长(36.5月 vs. 24.3月,P=0.009),且既往修复次数更少(0.5次 vs. 1次,P=0.03)。总体平均瘘管大小13.9mm,66.1%为首次修复,71.1%选择经阴道修复。3例合并输尿管阴道瘘(未分组描述)。两组在修复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如感染、尿瘘复发)及尿功能障碍(急性/急迫性尿失禁)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 医源性VVF已成为主要类型(占比近80%),但无论病因如何,修复效果和安全性相似。产科性VVF患者更年轻、病程更长,提示需加强产程监测及基层医疗干预。 此外,来自King George's Medical University的Singh V教授进行了题为“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autologous tissue flap versus synthetic material interposition in the repair of vesicovaginal and urethrovaginal fistulae: Experience of a tertiary care center from northern India”的研究汇报,在该研究中比较了膀胱阴道瘘(VVF)和尿道阴道瘘(UVF)修复中自体组织瓣(ATF)与合成材料(SM)的临床效果。ATF特点(如膈腹膜瓣、Martius瓣):避免缝合线重叠、促进愈合,但存在供体部位并发症(如疤痕、麻木)。SM特点(如氧化纤维素、纤维胶、明胶泡沫):无供体损伤风险,但可能出现修复失败。这项研究为前瞻性研究(2022.1-2024.9),纳入不同修复方式的病例。修复类型包括ATF(膈腹膜瓣、Martius瓣)和SM(氧化纤维素、纤维胶、明胶泡沫)。记录瘘管大小、解剖修复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如尿失禁、修复失败)。结果显示ATF组:100%治愈(膈腹膜瓣5例,Martius瓣6例)SM组综合治愈率96.6%(失败2例:氧化纤维素1例,明胶泡沫1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术后并发症方面,ATF组Martius瓣修复后偶发压力性尿失禁(1例)、外阴麻木(1例)。SM组仅修复失败(2例,占10%),无供体相关并发症。 整体而言ATF多用于复杂解剖位置(如近端尿道受累、输尿管口边缘瘘)。SM多用于三角区瘘管。 ATF与SM修复成功率相近,但并发症类型不同,ATF需权衡供体部位风险(如疤痕、神经损伤),而SM更安全便捷,但存在一定失败率(尤其氧化纤维素/明胶泡沫)。应根据瘘管位置和患者需求选择修复材料。但本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样本量较小(总病例30例),需扩大研究验证长期效果。
尿路修复重建 | 尿道成形术的前沿研究 | 可能的致病机理 在“Long-term success and new frontiers in urethroplasty”环节中来自All India Institute of Medical Sciences的Singh M教授进行了题为“Correlation between Urethral Stricture Disease (USD) and serum testosterone levels, a tertiary care centre study”的研究汇报,在该研究中的核心问题是尿道狭窄病(USD)患者是否伴随睾酮水平下降,低睾酮是否与尿道纤维化及狭窄形成相关。通过病例对照研究,讲者明确了USD患者血清睾酮(总睾酮、游离睾酮、生物可用睾酮)与健康人群的差异,探索睾酮缺乏在USD发病中的作用。此为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印度阿贾梅尔医科大学泌尿科)。分为A组(USD组):30例尿道狭窄患者(年龄≥18岁)和B组(对照组):30例非USD泌尿疾病患者。研究中检测了血清总睾酮、游离睾酮、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计算生物可用睾酮(Vermeulen公式)。招募患者共60例,招募期1年。 在人口与狭窄特征上,USD组平均年龄46.1岁,对照组44.8岁。狭窄长度:20% >2cm,22% 1-2cm,8% <1cm。狭窄位置:25%前部,17%球部,3%球膜区,5%阴茎部。总睾酮:USD组344.7 ±122.6 ng/dL vs 对照组498.96 ±112.3 ng/dL(显著低于,P值未明确但差异显著)。游离睾酮:USD组9.2 ±3.1 ng/dL vs 对照组12.51 ±2.81 ng/dL。睾酮缺乏率:USD组15%(n=9) vs 对照组3%(n=1)。研究发现USD患者睾酮水平显著降低,提示低睾酮可能通过促进纤维化参与狭窄形成。后续验证睾酮替代疗法在USD管理中的潜在价值。结合分子机制研究,明确睾酮调控纤维化的具体通路。 来自Hospital Universitario Virgen De Las Nieves的Rodríguez Cantón D教授进行了题为“Evaluation of the role of testosterone in the development of urethral stricture: Etiological insights”的研究汇报,在该研究中评估了尿道狭窄患者的雄激素水平是否因病因(特发性、医源性、白色苔藓相关)不同而存在差异,低雄激素血症(HA)是否与医源性狭窄相关。目的在于比较不同病因尿道狭窄患者的激素水平,明确低雄激素血症与医源性狭窄的潜在关联。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2018.7-2023.5),基于数据库的167例尿道狭窄患者数据。分为特发性狭窄(54例)、医源性狭窄(88例)、白色苔藓相关狭窄(25例)。总睾酮(Ttotal)、游离睾酮(Tfree)、生物可用睾酮(Tbio)、SHBG、雌激素(E)、催乳素(PRL)、FSH、TSH均纳入检测范围。以ANOVA逻辑回归模型,计算OR值和系数;HA定义为Ttotal <300 ng/dl且Tfree <6 ng/dl。 研究结果上医源性组:Ttotal(383.31 ng/dl)、Tfree(6.89 ng/dl)、Tbio(161.19 ng/dl)均显著低于特发性组(447.79、8.77、208.22 ng/dl,P值未明确但差异显著)。其他激素如SHBG、PRL、TSH在组间无显著差异。医源性狭窄患者HA风险是特发性组的4.2倍(OR=4.2,P=0.028)。研究说明医源性尿道狭窄患者(如接受内镜手术或创伤性导尿者)睾酮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病因患者,提示低睾酮可能增加医源性狭窄风险。需关注医源性狭窄患者的激素状态,尤其是HA筛查。
尿路修复重建 | 尿道成形术的前沿研究 | 并发症的定义和管理 来自University of Florence的Cangemi V教授进行了题为“Definition of risk categories for urethral stricture recurrence after free graft bulbar urethroplasty using 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 analysis”的研究汇报,在该研究中核心问题是如何对接受球部尿道成形术(BMU)的患者进行复发风险分层,以优化术后随访。利用分类与回归树(CART)分析,建立5年内尿道狭窄复发的风险组(RGs),为临床提供简易实用的分层工具。共纳入了855例接受颊黏膜球部尿道成形术(BMU)的患者,其中93例(10.9%)术后复发。纳入年龄、狭窄长度、既往扩张/尿道切开术、狭窄病因等变量,生成决策树定义3个复发风险组(RGs)。将RGs与包含所有变量的逻辑回归模型比较,评估预测准确性。在首次模型基础上,加入术后2个月内的首次尿流率(Qmax),优化风险分层。 结果显示RGs是狭窄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p<0.001),预测准确率为62%,与标准逻辑回归模型相当。二次CART模型(含Qmax)中RGs预测准确性显著提升至77%(p<0.001),优于首次模型。基于CART生成的3个风险组,复发风险呈递增趋势(具体风险值未明确)。ART分析可有效将BMU术后患者分为3个递增复发风险组,且术后Qmax显著提升分层准确性。 RGs模型易于临床实施,可指导个体化随访策略(如高风险组加强监测)。术后早期尿流率监测(Qmax)是关键改善分类的指标,应纳入随访评估。 来自UZ Leuven的Adriaensen E教授进行了题为“Long-term recurrence-free survival of urethroplasty and its possible predictors of failure: A retrospective single center analysis”的研究汇报,该研究探索了尿道成形术后长期(>10年)无复发生存率的预测因素。探索尿道成形术后长期失败的预测因素,并建立简易的个体化无复发生存预测模型。此为回顾性单中心研究(2003.1-2014.12),纳入291例接受尿道成形术的男性患者。将需再次手术/器械干预,或影像学证实狭窄复发伴临床症状定义为失败。纳入了年龄、ASA评分、吸烟、心血管风险、狭窄病因/部位/长度、术前尿培养结果、手术技术等分析变量。建立了Kaplan-Meier生存分析、单变量及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 统计结果显示总体复发率:31.27%(91/291),中位随访时间114.5个月(无复发患者)。其中50%失败发生在术后33个月内,其余50%在后续10年内。单变量分析中年龄(p=0.003)、ASA评分(p=0.007)、吸烟(p=0.035)、狭窄部位(p=0.010)、长度(p=0.008)、术前尿培养阳性(p=0.022)、手术技术(p=0.042)。多变量Cox回归中,ASA评分:HR=1.98(95% CI:1.20-3.24,p=0.007)。吸烟:HR=1.76(95% CI:1.12-2.78,p=0.015)。狭窄部位:HR=2.18(95% CI:1.26-3.77,p=0.005)。基于上述因素构建个体化无复发生存率评估工具。发现尿道成形术失败风险持续至术后10年以上,ASA评分高、吸烟、特定狭窄部位是长期复发的关键独立预测因素。这项研究提供了简易工具辅助临床决策,指导高风险患者术后长期随访及干预。
尿路修复重建 | 尿道成形术的前沿研究 | 机器人辅助的新治疗方法 来自法国Foch Hospital的William Mathez教授进行了题为“Robot-assisted excision and anastomosis for posterior urethral stricture via abdominoperineal approach”的研究汇报,该研究针对传统治疗效果有限的复杂性后尿道狭窄患者,提出了机器人辅助经腹与会阴联合入路的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纳入了2023年采用该技术的 10 例患者。患者术前平均狭窄长度24mm,其中7名患者伴尿失禁。手术分两部分:会阴入路游离球部尿道,部分离断肛提肌后解剖尿道直肠间隙,切除狭窄段(必要时分离海绵体和耻骨联合下缘切除术);机器人经腹入路游离 Retzius 间隙,松解膀胱侧方后完成吻合。结果显示,患者平均住院7.4天,术后3个月成功率100%(逆行尿路造影或内窥镜检查证实),4例术后6个月植入人工尿道括约肌。该术式在10例复杂病例中取得100%的短期成功率,尤其适用于长段狭窄和多次治疗失败的患者。尽管术后尿失禁问题仍需关注,但研究为这类难治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来自印度Apollo Hospitals的Sandeep Bafna教授进行了题为“Robotic-assisted bladder neck reconstruction with double-face bladder mucosa graft for recurrent bladder neck contractures - novel technique”的研究汇报,该研究针对复发性膀胱颈挛缩并伴有长期吸烟史的患者,提出了机器人辅助双面膀胱黏膜移植膀胱颈重建术的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2023.9-2024.4),纳入了3例患者。患者平均年龄 57.8 岁,既往内镜治疗2-4 次,术前最大尿流率平均2ml/s,2名留置耻骨上造瘘管。手术简述如下:患者取低截石位头低脚高位,膀胱充盈后穹窿造瘘,切除引起挛缩的瘢痕组织(保留括约肌和精阜)。取膀胱侧壁黏膜制备双面移植物,4-0 PDS线固定于膀胱颈前后缘,18号尿管留置,膀胱 3-0 V-lock线缝合。尿管留置3周,随访6个月,术后Qmax提升至14ml/s,2例出现尿急和排尿后滴沥,无尿路感染或再次狭窄。在本研究中,机器人辅助提高了精确度和可视性,再加上双面膀胱黏膜移植技术,似乎降低了复发的可能性。不过,尽管短期效果理想,但样本量较小,需长期随访和多中心研究验证其稳定性。 围绕泌尿系统修复重建领域的最新进展展开的深度探讨,作为年会的核心议题之一,修复重建以“创新技术重塑泌尿功能,多学科协作赋能患者未来”为主题,集中展示了从创伤修复到先天畸形矫正、从微创重建到器官再生的多项突破性成果,为全球泌尿外科医生提供了前沿临床洞见与实用解决方案。 |
|||||